《苏州日报》头版: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苏州样本

发布时间:2025.08.11

今天

《苏州日报》头版深度报道

全国首创“片区级市民文化中心”

↓ ↓ ↓

今年以来 三大市民中心

共举办活动超850场

吸引客流超120万人次

精准服务模式打造文化惠民新标杆


全文如下

  清晨的北部市民中心,退休老人在新开的书法课堂上提笔挥毫,墨香与茶香交织;午后的南部市民中心,莘莘学子们走进斜塘印记馆,感受斜塘深厚的文化底蕴;漕湖文体中心的篮球场上,年轻人们正在激烈角逐,汗水与呐喊交织成青春的乐章……这是市民中心的日常一幕,也是苏州市民居民美好生活的生动缩影。

  作为全国“片区级市民文化中心”的首创者,市民中心通过实践,正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样本。今年以来,市民中心共开展文体活动、赛事演出、公益活动、展览市集超852场,吸引客流超120万人次

文化惠民

从“供给端”到“需求端”的精准对接

 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要义在于“着眼于人、落脚于人”,市民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、管委会统筹指导下,锚定优质、精准、普惠、高效的服务目标持续发力,打破传统公共文化服务“单向供给”的固有模式,通过深入的需求调研与精准的资源匹配,实现文化服务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优化供给,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贴近群众、融入生活。

  作为探索先锋,北部市民中心历经四年实践打磨,持续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,累计开展品牌特色活动超2500场,成功引入职工夜校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等惠民新项目,让文化服务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。

  紧随其后,南部市民中心、漕湖文体中心于去年6月、7月相继亮相,迅速成为区域内人气高涨的文体服务新地标,其鲜明的服务特色与贴心的文化供给,让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得更宽、更深。

为进一步统筹优质文化资源

精准服务不同群体

今年5月 市民中心全新启动

“市民文化荟”活动

这场跨越盛夏的文化盛宴

以“心聚于此 艺享生活”为主题

联动三大载体精心打造

“心舞台”“心动力”“心阅城”“心家园”四大板块

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文化服务矩阵

  “心舞台”上,斜塘民乐团用悠扬笛声缓缓拉开“市民文化荟”的帷幕,各市民中心剧场精心引进的高品质话剧、音乐剧、儿童剧引人入胜,高雅艺术与市井烟火在此和谐共舞。

  “心动力”板块推出唯亭街道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、文荟苑社区趣味运动会、健康养生课堂、国民体质监测等20余项活动,还将举办“心艺杯”3V3篮球争霸赛、全民健身日等活动,在全民运动的热潮中激活城市健康生态。

  “心阅城”绘本阅读、非遗体验等30余场沉浸式活动,让文化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表达。

  活动期间发放的近百万惠民礼包,涵盖剧目优惠券、健身体验券等12类实用权益,真正让优质文化资源“触手可及”。截至7月底,这场文化盛宴已服务超4万人次,成为群众家门口的“文化充电站”。

  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

  市民中心构建起全龄段、精细化的服务体系

  北部、南部市民中心

  开设职工夜校,课程已拓展至14种,吸引超750名学员报名。

  南部市民中心

  作为多所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,将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毕业典礼等活动,同时为老年群体开设太极、中医养生等课程,让银发岁月更添风采。

  今年上半年

  三大中心累计放映公益电影超300场,吸引超万余人次观影,用光影故事温暖邻里时光。市民中心正用“全龄覆盖”的服务理念,让文化惠民的实效真正浸润人心。

创新赋能

构建多元共生的公共文化生态

  优质文化供给的持续输出,离不开系统化的管理架构与多元化的驱动机制。市民中心有效链接政府、社区、企业、学校等多元主体,构建起全域联动、多方参与的文化生态新格局,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  全域服务网络的联动构筑

  让文化惠民的触角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

  春节期间,三大市民中心同步开展“纸墨迎春”活动,让墨香里的年味走进千家万户。

  在社区公益剧目专场演出方面,各中心不仅多方引入精选亲子儿童剧、红色话剧、脱口秀等受众广泛的剧目类型,更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、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预留公益座位,让文化温暖精准抵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。

  跨界合作的深度拓展

  催生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

  南部市民中心开展桃花岛拓展活动,将青年人才纳入文化服务体系,用特色活动凝聚青春力量。

  北部市民中心积极承接园区职工运动会预赛、唯亭街道广场舞大赛等赛事活动,以丰富场景持续拓展文化服务边界。

  漕湖文体中心创新推出惠警游泳年卡、体育项目票券等定制化服务,在践行公益初心的同时探索可持续运营路径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
  校馆联动的深化推进

  让文化育人贯穿全龄成长轨迹

  南部市民中心与8所学校签署共建协议,推动非遗课程进校园,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;与西交大附中共建“安全联合共同体”,通过消防反恐演练等实践活动,构建校地协同的育人体系。

  漕湖文体中心成为多所学校的艺术实践基地,让课堂知识在场馆中得到生动延伸。

  北部市民中心则将红色电影送进课堂,用光影故事厚植家国情怀。文化资源的深度下沉,让校园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。

  智慧化升级的加速推进

  让服务效率与品质实现双提升

  北部市民中心接入物联网平台,实时监测消防、给排水等系统运行状态,实现故障快速响应与处置。

  南部市民中心自主研发“场馆运营数据可视化”系统,通过精准的客流车流分析为活动策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。

  从高频次的活动供给到精细化的服务落地,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到智慧技术的深度赋能,市民中心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外延,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与温度,为市民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,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源头活水。

蓝图化实景

打造公共文化服务“苏州样本”

  2021年8月,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全额投资建设的北部市民中心对外开放。园区文体旅游局牵头成立北部市民中心理事会,创新构建“政府指导、专业运营”的管理模式,由新时代集团发挥专业优势负责场馆运营,公共文化中心、唯亭街道作为入驻单位,集中各方力量,打造“图书馆全民阅读阵地”、“体育场馆全民健身阵地”、“演艺剧场全民艺术阵地”和“唯亭街道党群文化阵地”四大阵地。

  四年来,在园区管委会政策引领、资源支持及持续财力保障下,北部市民中心先后斩获“苏州市2021年十大民心工程”“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”“长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间”等10余项省市级荣誉,推动服务从“有”向“优”跨越。

  2024年,该模式于南部市民中心建成后成功复制推广。依托市民中心载体优质的软硬件条件,中心又陆续挂牌职工培训(文体)服务站、苏州工业园区国民体质监测定点监测站等多项服务站点功能,助力街道辖区传统技艺工坊揭牌及吴文化地图发布等活动,落实文化惠民,曾经的设计蓝图陆续化为鲜活实景。

  同时,这一模式也突破了园区地域范畴

  去年6月,由苏相合作区管委会投资、新时代集团代建代管的漕湖文体中心开始运营。可复制的“园区方案”在实践中不断沉淀经验,推动三大载体形成“标杆引领、全域提质”的良性发展格局,通过全方位创新,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均衡、更优质、更精准,持续提升苏州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,也让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文化浸润中不断升温。

为进一步促进服务标准化

2024年 新时代集团成立市民中心子公司

促使三个市民中心以及园区其他

在建、拟建的各市民中心载体

专业化、标准化、一体化运营

  市民中心发挥管理合力,同时依托新时代集团文体商旅多元业态的丰富资源,继续深挖各载体优势,强化“心艺惠民”服务品牌,从精准对接需求的活动策划到细致入微的服务落地,全力打造服务更优质、供给更均衡、群众更满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让美好生活的文化底色愈发鲜明。

  文化惠民的初心不变,城市生长的力量便永远蓬勃。市民中心的实践生动证明,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,既要“顶天立地”——对标世界一流标准,又要“铺天盖地”——扎根群众需求

  园区第三个市民中心——东部市民中心即将在2026年1月向公众开放,市民中心将持续深耕公共文化沃土,让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城市每个角落。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,“创新之城 非凡园区”的城市品牌将在文化浸润中愈发光彩夺目,为园区乃至苏州市民拥抱美好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。

官方微信

会员小程序

联系我们